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发布者:陈纯 发布时间:2024-03-15

一、产业学院简介

上海电机学院作为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办学治校。2016年,上海提出把临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2019年,“打造临港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列入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为对接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需求,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于2018年协同设立智能制造学院,成为学校第一个多方协同共同建设的二级学院。2020年,根据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建设要求,学院更名为“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被批准为首批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及学校特色专业“智能制造工程”,联合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端制造龙头企业,通过产学研深层次、制度化合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组织管理架构

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理事会由临港管委会、企业、学校多方组建,通过共建共管,共同决策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治理章程等,精准对接临港新片区产业链、创新链,探索与实践校企政协同共建产业学院的办学新模式。

产业学院施行学校院长与企业院长双院长负责制。校企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管理委员会,为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与评价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持。


三、校企协同育人特色

1、协同育人新模式

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积极融入临港新片区的战略布局,构建了“三双四共五对接”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体系和产业体系异质资源的互补互助。学校2022年召开产教融合推进大会,将这种协同育人模式写入《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行动方案》,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

 

2、人才培养新标准

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围绕临港新片区“4+2+2”前沿产业优化布局学科专业。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构建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人社部与工信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临港新片区企业需求标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标准。

横向共建: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力,以数字化制造工艺、机器人协同控制、智能产线集成规划为纽带,实现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服务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纵向融通:从智能制造技术知识能力图谱出发,实现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互通互融,构建适应工作领域的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

3、课程教学新形态

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打造了融教材、课堂和教学资源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新形态。将上海电气、犀浦智能等企业引入校园,共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实习工厂,联合开发智能制造数字课程资源。

课程教学项目化:教学内容融入行业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开设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群综合实验。

课程资源数字化: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教材及培训教材,建设校内教学、校外培训协同数字教学资源。

教学基地工厂化:联合企业共建工业4.0等教学场所,打造具有企业核心要素的实习工厂。

职业培训标准化:联合企业开发行业职业标准,并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助力学生精准就业。 

4、师资队伍新结构

推进校企教师互通互融激励制度,建立一支校企协同、交叉复合、理论基础强、实践能力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近年来,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1+N师资共同体的构建模式的实施,我校企业兼职教师占比在上海同类院校连年排名第1,近三年学校新引进教师中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占比为50%。临港新片区产业学院已聘请企业技术骨干50余人为学校兼职导师。

 

四、建设成效

1、科技服务新成效

?       多方协同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学院坚持“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积极引进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氢能产业中心、上海电气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入校,共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研发中心”,联合开发智能制造系列课程和教材,全面嵌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融合,为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临港新片区产业需求为载体,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难题为关键,多方协同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企业技术能级。

?       校企科技创新团队携手攻关

校企科技创新团队助力行业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